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voa (阿岩), 信区: music
标 题: 我们的回忆里还剩下什么?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Sep 20 22:25:23 2000), 转信
《南方周末》上的一个关于罗大佑的专题讨论,吸引了我,也引起了我对音乐的一些感
触。撰文的都是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现在都是30左右的人,正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人
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回忆点什么。尤其是关于大学生活,他们好像尤其钟情。先生,女生,
宿舍,忧郁而又有些伤感的夜晚,这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者将来的回忆基本相同。值得注意
的是他们关于大学的记忆中涉及音乐的部分都少不了罗大佑。面对大学的第一份爱情时,他
们听着《恋曲1980》;经历情绪的低潮时,他们感受到了《野百合也有春天》的鼓励;思乡
的夜晚他们藉《乡愁四韵》安抚自己的心;多年后回忆这段日子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你
的样子》。罗大佑略带沙哑,苍凉的嗓音演绎着年轻人心灵深处很多很敏感却又很细微的,
不易察觉的感动。朴实的旋律在充满内涵的歌词映衬下一样深深的打动着年轻的心,其实谁
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动着听者,但是唱出自己心声的歌总能在心里激起层层的涟漪。罗大
佑不啻为80年代校园歌曲的“教父”。其实又何止罗大佑,无论是谭咏麟清澈的情歌,还是
崔健狂野的摇滚,整个80年代的音乐让人既感受到了青春的忧郁,又让人体味到青春的激情
。乐手们压抑以久的创作的激情,和那个释放的年代一起将巨大的快乐大给了我们。80年代
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得更踏实,因为他们失去过,所以懂得去珍惜,他们少了很多功利
的欲求,所以得到的是真正睿智思想的结晶。他们的回忆是充实的,音乐如此,文学如此,
青春如此。
看着这篇文章我不禁有些悲哀,有些害怕。因为我知道,他们关于昨天的回忆会在若干
年后在我们身上重现。到那时,我们的回忆里会有些什么呢?除了大学生活亘古不变的内容
,我们关于这个年代的音乐会不会也如数家珍?现在耳熟能详的歌手,歌曲,会不会也象过
去的歌曲仍能感动我们一样感动将来的年青人?或者也会成为弥散在回忆里的灰尘,只剩下
朦胧的幻影,再也无法形成鲜活的印象。电视里的“俊男靓女”们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打转
,外形越来越不像人类,声音越来越稚嫩,表演越来越幼稚,曲调越来越诡异,歌词越来越
不知所云。音乐内容之单调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上至40岁的大叔,下至10岁的的小弟弟都在
大声唱着“我爱你”。其实我们的情感世界根本没有贫乏到只剩下爱情的地步,还有很多的
情感却不得不藉助老歌来表达。我们不缺乏明星,事实上现在的明星已经成了生产线上的的
产品,音乐也成了工业化的牺牲品。失去了真情实感支撑的音乐,越来越苍白,越来越媚俗
,越来越......。其实80年代是整个华语地区,流行音乐启蒙的时期,民谣在台湾经历了70
年代发展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大陆的乐坛也在摇滚中迎来了春天,香港粤语歌曲在几位天
才的努力下发展成了独立的一支。可以崇拜的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能真正打动我们。少
了太多的功利,歌手将全副的身心投入了歌曲,于是一首首难忘的经典也就成就了他们在我
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总觉得现在每天都活在忙碌中,耳边的歌曲换了一首又一首,脑子里仍然什么都没有留
下。可能是自己的记性不好吧。我听歌从来只听旋律,对歌词较少关心,对老歌除外。现在
的歌急尽电子化之能事,再加上大家都太忙来不及细细通读歌词,所以现在歌曲除了雷同的
旋律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们也许真的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
娱乐杂志满天飞,内容贫乏的像张白纸,完全不用动脑子。小说家以骂人为生,词作者以抄
袭为生,诗人越来越另类。我们的时代真的疯了,完全失去了深度。
回忆象是时间的过滤器,滤掉了浮华的包装,滤掉了肤浅的呻吟,剩下的之真正来自内
心的感动。80年代留下了经典,我们会留下些什么?我们的回忆将剩下些什么?
--
※ 修改:.voa 于 Sep 20 22:26:15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