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shy (在听涛的感觉真好!!!!), 信区: Go
标 题: 跃马横车一千年--杨泊(转自新浪)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l 19 11:37:24 2000), 转信
中国的第一运动肯定是足球。第二呢?由人数上来说,则是象棋。
欧美一般人虽然以为国际象棋具有世界性,其实它盛行的地带只占世界人口40%
,中国会下象棋的人,或许比全世界下国际象棋的人还要多些。一个有趣的说法更加传
神,就是说中国会下象棋的人和中国烟民的数量不遑多让。
象棋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普及是因为它的特性特别适应地少人多的中国。首先是方
便,对于场地没有什么要求,无论在公园、学校、办公室,甚至车中、田间和床头,只
要把棋纸一摊,就可以跃马横车了。象棋易于入门,但却不流于肤浅,而且内中真义无
穷无尽,不论棋度如何,皆能在博大精深的棋艺世界里面有所裨益,完全不受年龄、阶
层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对弈最明显的益处是还可以陶冶性情,锻炼个性,象棋实在是一
门有益身心,生命力极强的体育活动。象棋一度被称作中国象棋,为的是和国际象棋区
分。后来,中国象棋协会接受了很多棋界人士的意见,认为象棋之名古已有之,不必削
足适履,因此就把这个名字定了下来。
关于象棋的起源,众说纷纭。据称,象棋之象源自《易·系辞》:“象者,像也”
,即象棋乃模拟作战体制而创建的一种游戏。中国象棋自南宋定型以后,据史籍文献记
载,自战国时代就有象棋一说。《楚辞·招魂》篇云“蓖敞象棋,有六簿兮。分曹并进
,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白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象棋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这点可以从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中的象棋部分得到证实,该书中言简意赅的
象棋口诀、深奥精妙的残局变化,绝不可能单靠作者个人智慧所能创造出来的;很多专
家认为,在该书之前,象棋就早已在民间流传相当长时期了。
在明清两代棋界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坛弈林名 辈出,开始有棋谱著作问世刊
行。到了本世纪上半叶已经全国普及,虽然历经变故,人事沧桑,但也得以群雄逐鹿,
蔚为大观。建国之后棋人少有地生活安定,所以棋运昌盛,象棋的不世人才也陆续涌现
,水平登峰造极。
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这一个千年,正好是象棋由小到大渐入佳境的时代 。
棋琴书画,四艺并称,历来是中国文人雅士的风范。那时候象棋还可以和围棋分庭抗礼
,杨慎、唐寅、郎瑛、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象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
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不像今天一边倒的给抢尽风头。
这一个世纪,象棋由贩夫走卒的街头博彩小技而逐步地位提高,其间虽然几经波折
,幸赖三代人的努力,最终得以登堂入室,修成正果。
二三十年代起,象棋渐登大雅之堂,当时为人津津乐道的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其实棋
艺水平并非真正是顶级,一些做法也略欠王者风范,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在于开始了棋人
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并逐步得到认同。除了系统地编著棋谱,多次组织具有较大规模
的埠际性比赛之外,他主动请缨,受政府之命1935年出访东南亚各地,为抗日赈灾
作义赛,激发了当地华侨的爱国热情,而且筹款良多。之后国内很多同类的义赛也越来
越多,大多数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棋人对于国家民族也作出了贡献。然而彼时国运欠
佳,外寇入侵,社会动荡,当时许多靠在街头摆设棋摊的第一流高手往往朝不保夕,一
生潦倒,如广东四大天王,北方八猛,江汉三龙和江南七星等等一时俊彦里面,盛年死
于兵火疾病的就很多,饿死街头的也不少,实在是人间惨事。即使是棋坛的泰山北斗杨
官麟成名之后天下难逢敌手,也一样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这样象棋很难有很好的发展,
棋手为了谋生也常常需要很多盘外招数,很难顾及棋品棋德,自然也很难有多少社会的
尊重。这和解放前的围棋状况是相若的。
建国之后,象棋被列入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有正常的编制和比赛,真正得到发扬
光大。60年代时候广州电台直播象棋名手的比赛可谓开中国体育运动直播的先河。全
城棋迷关注比赛的程度,和今天球迷对于世界杯的热情并无两样。广州也就因为比赛的
观众多和热情而获得象棋城的美誉。事实上全国当时百废待兴,象棋成为男性为主的社
会里面的主要娱乐,而且兼有社交作用,红得有道理 。
杨官麟囊括前几次国赛第一,除了技术好之外,也和他棋品正,心理平和有关。胡
荣华能够在60年代仅仅14岁首次征战就赢得全国冠军,便是因为他是新中国成长的
新一代棋人,没有老一辈棋手的那些伤痕与旧患,也不会有太多心理上的负面因素,所
以可以放下很多心理包袱,能够兢兢业业地“把每一盘棋都当成一盘棋来下”。这和围
棋中,只有等新一代的陈祖德成长起来才可以战胜日本棋手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不是
说老棋手有什么不好,而是指出他们旧时代的烙印较深,也就难以适应新时代象棋竞技
取得很好的成绩了。
其后,文革一来,文化饱受摧残,象棋未能够幸免,一样满目疮痍。
70年代中,象棋复苏。改革开放之后,象棋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各地比赛风风
火火,柳大华、李来群、徐天红和赵国荣等特级大师都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半职业
棋手陶汉明的大魁天下,说明了网络时代的象棋水平提高不仅仅是小圈子游戏,条条大
路可通罗马。岭南双雄吕钦和许银川的修为更加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常常是在一众绝
顶高手之中一年囊括六七项冠军,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和运作极为成功的国际象棋有所吻
合了。
1999年2月25日,由中国象棋协会、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主办的“京淮杯
”柳大华1对19蒙目棋赛在中国棋院举行。19名参赛棋手均是北京市三级以上棋士
,比赛历时7小时20分,柳大华以9胜8和2负的佳绩,刷新1对18的蒙目棋赛最
高纪录。1996年5月30日,在江苏胥浦,象棋特级大师、世界冠军徐天红应众1
对100人车轮大战表演,经过长达9小时28分钟的马拉松式的比赛,徐天红以83
胜16和1负的战绩,创下了有史以来象棋车轮战的最高纪录。这些纪录已经接近国际
象棋,是以往几乎不可思议的。
值得指出的是,棋手的待遇也有了飞跃,一级比赛的奖金往往是10万以上,一流
棋手的竞技收益是很不错的。即使是二流的运动员,也可以有着属于职业运动员里面中
上水平的收入。
所以,在1999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中国队和以往五届那样夺取男
、女个人及男子团体三项桂冠的结局其实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一些如银荔杯、五羊杯
、名人战等传统象棋赛已延续下来,近一两年还出现了电视快棋赛、网络象棋赛等新赛
事,这些传统及新兴赛事对促进象棋的推广和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同时由于象棋竞技的
特质,一般的顶尖选手生活作风比较朴实,体育道德得到很好的体现,极少丑闻和有违
社会思潮的事件发生,是属于很少会让爱好者伤心的项目,换句话说,象棋在中国的职
业化是相当成功的,但是,由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很不够的。
然而,在象棋的盛世之中也隐藏着危机。
此届世界象棋锦标赛选址本在澳门,后因故由上海承办。纵观六届世界象棋锦标赛
,承办城市基本上都在东南亚,中国已举办过三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中国象
棋没有在世界上推广开来有直接关系。
有识之士就指出过,“在世界上暂时没有推广开来,也许并不要紧。因为让习惯了
下国际象棋的欧洲人转而对中国象棋发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不太可能的。中国象棋在世
界上真正推广开来,不是由几个人组团出国巡回表演几次,或是给喜爱中国象棋的外国
人送几本译成英文的对局资料就能解决的。中国象棋向世界推广,基础是建立在国内发
展红红火火之上的。从这一角度讲,更严重的是象棋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他们尖锐地分析原因:“首先,象棋的推广是棋手及棋界人士都有义务承担起来的
责任,但除一年有限的几次大赛时在举办地举行象棋特级大师与业余棋手的车轮战外,
业余棋手很少有机会同专业棋手过招。其次是人们已经提出了中国象棋的高水平还能维
持多久的疑问,从本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的情况看,越南队的郑亚生与陶高科战绩虽不是
很突出,但越南队近两年每次参加比赛都有新面孔的现象颇引人关注。”此次夺冠的许
银川也认为越南棋手预计不久就会对中国棋手形成威胁。越南象棋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其
内在原因,在越南随处可见人们在街边对弈,而象棋课也已成为越南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
这里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广东队之所以在90年代新人辈出,战绩彪炳,成为棋
坛梦之队,和他们的竞争机制既很残酷也很有效率有极大关系。广东的棋风历来很盛,
现在也是如此,专业棋手每年都要参加选拔赛,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机会均等,谁的成
绩好谁参加全国比赛,只有当年获得全国比赛的前六名可以直接入围,所以每年竞争都
很激烈,大家的热情也很高,因为有了机会。回头看,广东象棋的发展模式无疑很有独
到之处,非常主动地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近年象棋的社会重视是不足够的,象棋远远没有像围棋那样受到各方的重
视,用一位象棋名将的玩笑来说就是觉得自己是女足。在最新一代的青少年之中,象棋
远远没有电子游戏、卡通和漫画来得时尚和吸引。而在实际生活之中,不少二三流的棋
人日常最多的还是赌财的对弈,并没有比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前辈有本质的不同。日本和
韩国的围棋得益于社会的重视,得益于从小孩开始的培养。
而我们呢?在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笔者曾亲自观摩某一届全国也是全世界最
高水平的男子个人比赛,会场中甲乙组选手加上裁判观众有约200人,50几张桌子
挤在一个陈旧斑驳的大厅里面,几乎是背靠背。整个会场的水准还不如这个城市一家中
等企业的活动大厅!而就在同一层楼另一个窗明几净的多功能厅却是空着。据说是因为
主办经费的缘故,一切从简。这几年很多大城市举办的高级别赛事,来看的观众基本上
是老面孔,组织者普遍感到没有以前的那种热烈气氛,更加不能够和别的娱乐演出的轰
动效果相提并论。难怪吕钦在温州的一个小镇参加棋王赛的时候受到老少男女棋迷英雄
式的欢迎感动得几乎落泪。
一位海外很高文化层次的华裔象棋选手就一针见血地说,象棋在今天,和京剧的命
运很像了,有发展,很热闹,但是群众基础在削弱,富裕之后,人们不适应于不够感官
刺激而且还要用脑子的象棋了。越南经济不发达,所以小孩还能够坐下来下棋。再不抓
紧,10年之后,象棋的水平就会给别人赶上。还有一位围棋高手说的也很明白,围棋
不如别人,是历史的错误,我们在拼命赶,但是象棋如果衰落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
责任。
中国象棋走向世界,必须先在国内站稳脚跟。而欲使中国象棋在国内站稳脚跟,除
需埋头苦干外,恐怕还缺不了整个社会的关心,至少,我们可以有专门的象棋学校,可
以给更多的棋手比赛交流的机会,至少,我们应该探索更加有效的象棋职业化模式,起
码,要让更多非职业的爱好者也有参与象棋比赛的机制。这一点上,英国足球体制值得
我们借鉴,毕竟,在中国推广象棋,是成本很低的,关键在于不能够满足现状。
对于象棋,其实我们说得太少,然而对于它的明天,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