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ppletree (毕设是个挺麻烦的事儿), 信区: Go
标  题: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Mar 13 22:06:37 2000), 转信

第五章  名手辈出、百花争艳的南北朝时期 
  
    
  
      下棋能当官也难免一死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如宋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明帝刘域、齐 
  
  高帝萧道成,武帝萧绩、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陈武帝陈霸先,还有后主陈叔 
  
  宝等,他们有的设置官暑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甚至自己也 
  
  参加这种比赛,有的组织编辑棋谱(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所有这些作为,对 
  
  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宋朝就有人因下围棋而得官的。据《宋书·羊玄保传》记载,羊玄保棋下得不 
  
  错,“棋品第三”。宋武帝与他下棋时,与他打赌,如果他赢了,武帝给他个大官,
 
  
  史书上称之为“赌郡戏”。最后,羊玄保果然胜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给了他一 
  
  个宣城太守的官。 
  
    
  
      皇帝究竟是皇帝,他对棋手并不总那么宽厚。诸胤是宋朝弈林强手。六岁时已 
  
  身手不凡,长大后更是天下无敌,是当时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时,他是天下五绝之 
  
  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连。何尚之上书皇帝,说诸胤棋艺高超,在前人之 
  
  上。为使围棋不致失传,请求皇上赦免他。谁知皇帝无动于衷,仍将他杀了,一代 

  
  棋宗陨落,棋手们异常痛惜。 
  
    
  
      还有棋手王域是被宋朝皇帝“赐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给他 
  
  一瓶毒酒, 一道令,“赐”他自尽。这时,王 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 
  
  圣旨,面不改容,如没事一般继续下棋,直到打完劫,终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 
  
  后,他才把圣旨给客人看,告诉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后,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对客 
  
  人说:“这酒就不劝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注一) 
  
    
  
      于是,和皇上下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南史·虞愿传》上讲,宋明帝刘域 
  
  喜爱围棋,但水平不怎么样。下棋时要在棋盘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盘。可 
  
  他偏要和当时最好的棋手王抗对局。王抗诚惶诚恐,除了让子之外,还不时地吹捧 
  
  皇上:“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宋明帝居然就信以为真了,自以为天下第一, 
  
  对围棋更着迷了,还特别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专门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
 
  
  《南史·王湛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 
  
  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硅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 
  
  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这是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第一次为围棋手 
  
  们设立的官署,客观上起了推动围棋发展的作用,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对围棋的看 
  
  法有所改变,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女子下棋却扮成男儿样 
  
    
  
      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 
  
      史书在写到齐朝棋手时,己能概括出他们的棋风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 
  
  在当时属于第一品,冯元仲在《弈旦评》中评论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势”。 
  
    
  
      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经出名的棋手。《南齐书·肖惠基传》说他棋力属于第二品,
 
  
  从前面引录的《南史·王湛传》里可以得知,他在”围棋州邑”里还任过“清定访 
  
  问”的官职。他与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但善于进攻。有一回齐高 
  
  帝命褚思庄与王抗赛棋,两人早上开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盘,观棋的高帝已经 
  
  疲惫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时再来决战,王抗得此命令后,一头倒 
  
  在棋盘边,呼呼大睡。褚思庄却坐在棋盘边没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这盘棋谁 
  
  胜谁负不得而知,史官记录这件事大概用意不在评论两人的棋力,但两人不同的棋 
  
  风,倒是在这里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顺便提一下,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最早一份记谱复盘,便是褚思庄记下的。那是 
  
  宋文帝时,著名棋手羊玄保在会稽任太守,文帝心血来潮,命思庄去会稽与玄保下 
  
  棋。迢迢千里,褚思庄一路风尘,如此辛苦,回去后总要对皇帝有个交待,褚恩庄 
  
  下完棋后,就把棋谱给记下了。然后带回京都在文帝面前复盘,算是了结了这趟皇 
  
  差。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记谱复盘。(注二) 
  
    
  
      齐朝时,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 
  
  也是二品,还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就是说,他思路敏捷,棋风迅猛。 
  
    
  
      齐高帝第五个儿子肖晔,着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让人。据说他从小喜爱围棋, 
  
  没有棋盘,他用草棍摆成纵横网格,潜心研究。后来终于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 

  
  前与竟陵王肖子良对局,肖晔手下无情,把肖子良杀得惨败。事后有人对肖晔说: 
  
  “你该让他一点才好。”肖晔答道:“我有生以来不曾做过虚伪的事。”(注三) 
  
    
  
      围棋如此兴盛,连闺阁里的女子,也对围棋发生了兴趣。齐朝东阳地方,有一 
  
  个名叫娄逞的女子,知书识礼,有点文才。据《南齐书·谢论传》中说,她粗略地 
  
  懂点围棋。可在当时,女子下棋没有对手。娄逞如同木兰一般,便女扮男装与达官 
  
  贵人交往。此举足以说明这女子不是平庸之辈。果然,娄逞的才能被发现,她被任 
  
  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可惜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从事大人是位乔装打扮的女子。宋明 
  
  帝一道圣旨,将其遣送还乡。娄逞换上女装上路了,一路上叹息不已:“我虽有这 
  
  样的本事, 却依然要作老妇打扮,真是 太可惜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学 
  
  棋十分不易,娄逞 是勇敢的,她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 
  
    
  
      围棋九品制 
  
    
  
      梁武帝肖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 
  
  中之一。《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从小就跟随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 
  
  武帝很喜欢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传》说他棋力为第六品,但 
  
  记忆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当时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异等人赛棋。赛 
  
  完后到溉复盘,不错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别赏识。 
  
    
  
    
  
      受到梁武帝青睐的棋手还有王瞻。武帝常称赞他有“三术”,即下棋、射箭和 
  
  喝酒。 
  
    
  
      梁武帝不仅喜欢棋手,还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 
  
  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
 
  
  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 
  
  的人很多,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当时评定棋手有九个品级。这种棋品制,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说郭》上 
  
  曾引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上有:“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 
  
  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 
  
  之外,今不复云。” 
  
    
  
      在《棋经十三篇》上,也有相同的记载,明人许仲冶在《石室仙机》中作过这 
  
  样的解释:一品入神,是指:“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
 
  
  无与之敌者,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 
  
  有“至虚善应”的本领。这算上中。三品具体,是指:”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 
  
  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两先, 
  
  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 
  
  “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 
  
  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这算中下。七品斗力,是指:“受饶五子,动则 
  
  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这算下上。至于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机》
 

  
  未作解释。但我们已可看出,这九品中品与品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种品级制, 
  
  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础。 
  
    
  
      梁朝之后的陈朝,棋事不及梁朝那么纷繁,可以查找到资料的下棋者,仅二人。
 
  
  一是司马申,他十四岁时已有棋名,后来梁州刺史阳子春曾请他下棋,名手朱异当 
  
  时也在场,局中,司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观看的朱异都惊叹不已。 
  
    
  
      另一位叫陆琼。《陈韦·陆琼传》上说,陆琼八岁时便能观棋不忘,复盘一子 
  
  不差。京城人都称他为神童。 
  
    
  
      “局上有劫亦甚急” 
  
    
  
      北朝的官吏爱好围棋者甚多,曾“独步当时”的是罗腾。他对围棋很有研究, 
  
  深得妙处。在他之后出现的乐抄,棋艺提高很快,不久便与罗腾齐名。 
  
    
  
      范宁儿看来是当时颇有争议的一位棋手。《魏书》上说,高祖在位时,范宁儿 
  
  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与李彪奉命南下去见齐武帝肖赜。肖赜得知范宁儿棋力不弱,
 
  
  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来,让他们两人比试一下。结果范宁儿得胜。对 
  
  范宁儿的胜利,众说不一。《宛委余编博物志》说范宁儿一战而胜王抗,说明他的 
  
  棋力早已达到一品了。王世贞在《弈问》中也承认范宁儿确实胜了王抗,但他认为:
 
  
  “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胜了。他 
  
  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
 
  
  还指出,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这段公案现已无法澄清,
 
  
  看来两位棋手造诣都不低。 
  
    
  
      官吏们喜欢围棋常与公差相抵触,适可而止是棋者应循之规,不过这分寸似乎 
  
  不容易把握。北朝时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传》上说,前军将军魏 
  
  子建官运不佳,十年不曾升官。魏子建并不着急,闲暇时,便与吏部尚书李韶和李 
  
  韶的弟弟李延 下棋。 当时,人们都以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顾其他,其实谁也 
  
  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后来说:“围棋可以加深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况且我现在不受 
  
  重用,没有什么事,下下围棋不碍事。”以后,魏子建被调到边境上打仗,这一去,
 
  
  竟有五年没动一粒棋子。 
  
    
  
      象魏子建这么做,实在是不容易的。爱下棋的人一坐下,常常再不肯撒手了。 
  
  甄琛喜欢围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张烈传》记载,张僧皓喜欢围棋,不管 
  
  碰上谁,都愿意与之对弈,以至被世人讥讽。更有甚者,能够亵渎公职,令人哭笑 
  
  不得。 
  
    
  
      《水经注·陈留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朝开封令阮简深爱棋艺,精雕细刻,
 
  
  对棋艺的关心胜于他的职务。一次县里有人抢劫,县城一片混乱,阮简手下人不知 
  
  如何是好,慌慌忙忙来到阮简舍下。当时阮简正在与人对弈,大概是正下到关键之 
  
  处,外面的动静一点没听见。县吏急忙向阮简报告道:“劫急。”阮简神态也很紧 
  
  张,似乎也很着急,但他对官吏说:“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这么个糊涂官,老 
  
  百姓当然是要倒霉了。 
  
    
  
    
  
      当然,也有“改邪归正”的,《隋书·皇甫绩传》记载,隋朝棋手黄甫绩是个 
  
  孤儿,从小随外祖父。他很喜欢下围棋,常与几位表兄对弈,对学业不怎么用心, 
  
  外祖父恨铁不成钢,狠狠打了外孙三十大板。从此,皇甫绩“精心好业”,“略涉 
  
  经史”。 
  
    
  
      棋谱的出现 
  
    
  
      前面我们提到”一灯明暗复吴图”的诗句,其实,在吴图之前尚有汉图。汉图 
  
  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据《隋书·艺文志》
 
  
  载,司马伦、马朗曾合著《围棋势》二十九卷。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 
  
  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 
  
  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 
  
  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据史书记载,当时对棋谱的编写是很认真负责的,例如褚思庄与羊玄保对弈, 
  
  “因制局图, 还于帝(宋文帝)前复 之”。梁武帝时,特邀三品棋手柳恽“品定 
  
  棋谱”,著名棋手到溉则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复局不差一道。” 
  
    
  
      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无疑都是当时名棋手对局中的精华。这些棋局能汇集成册,
 

  
  便于流传和推广,对围棋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棋谱的产生,是围棋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才有可能总结围棋的实战经验;才有依据去研究围 
  
  棋的经验。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记录已全部失传了,这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史 
  
  料。虽然如此,南北朝时众多的围棋谱对后来围棋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发现的敦煌写本《棋经》,也是南北朝时的一部重要围棋 
  
  著作。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的围棋理论,在东汉班固《弈旨》和《围棋 
  
  赋》等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书共有七篇,是一本较完整的论著。 
  
    
  
      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后几百 
  
  年围棋发展史的新开端。 
  
    
  
      (注一)《南史·王域传》 
  
      (注二)《南齐书·肖惠基传》 
  
      (注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