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rdy (魔笛), 信区: Go
标  题: 细描“围棋旋风” 大国手档案之聂卫平(一)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07日23:05:4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无论从什么角度,聂卫平在中国围棋界都算得上一位传奇人物。
  和陈祖德一样,他曾在中国围棋界有过一段无人能及的地位,称霸主也好,傲
视群雄也罢,反正在他们之后,除了马晓春也曾有过一段同样辉煌外,中国围棋似
乎开始了群雄四起的局面。再也没人像他和陈祖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棋坛公
认的领军人物(当然,马晓春也算一位,尽管他时有起落,总体上说他直到现在仍
然是领军人物之一,只不过他的英雄
路仍然没有走完)。
  别小看了领军人物。当一个强大的团队出现在世界大赛中,个别领军人物作为
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韩国近年来之所以能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
成绩,相信与他们的领军人物李昌镐和曹薰铉超一流的表现分不开。日本当年有吴
清源、藤泽秀行和后来的小林、武宫等人,但随着他们英雄迟暮,渐渐淡出历史舞
台后,日本似乎也和中国一样,缺少特别出众的领军人物,相信这是中日在世界大
赛中屡屡失手于韩国人的原因。
  尽管中国围棋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好,许多年轻人崭露头角,出现了相当一
批有实力有前途的青少年选手。但喜中有忧的是,目前仍然看不到在未来的岁月里
名符其实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仅就下棋而言,聂卫平当时所处的学棋环境与现在小棋手们无法相比。1966年
,他才14岁,正是棋力迅猛增长的时期,偏偏一场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不但他所
学棋的围棋训练班停办,连国家围棋队也撤消了。后来,他下放到北大荒,与高手
下棋的机会也不多了。
  一般情况下,人不论做什么,学习什么,大多有一个目的,有的为了兴趣,有
的为了谋生。如果兴趣能成为你的谋生手段,自然很好。进一步,如果不但能谋生
,而且能因此生活得很好,自然再好不过。相反,聂卫平在文革时期既看不到围棋
谋生的可能,更谈不上令他生活得更好,甚至是在围棋被看成封资修一类玩意儿的
情况下,执着于围棋,其全部动力只有一个--发自内心对围棋的热爱!
  由兴趣所产生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力度,一般情况下大于利益驱动力。正是这种
力度,造就了陈祖德和聂卫平这样一类棋手,除了热爱还是热爱,除了荣誉还是荣
誉。这是老一辈棋手们单纯之处,单纯的兴趣和热爱,造就了一批单纯的人,这可
能是他们胜过当今小棋手学习环境的惟一例外。
  国家围棋队解散后,陈祖德、吴淞笙和王汝南等人下放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
。当时远在黑龙江下乡的聂卫平经常跑回北京,一头扎进工厂宿舍,与这批国家队
“火种”一起切磋棋艺。回想起这段经历,他颇为感慨。这段经历对他的棋力提高
大有帮助,他特别指出在这些国家队的高手中,他与吴淞笙和华以刚交手最多,得
益也最多。这一经历,加上他师从过惕生等老一辈棋手,因此文化大革命一结束,
他便脱颖而出,在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一举拿下全国围棋冠军,从此拉开了他在
中国棋坛的神奇之旅。
  1975年至1983年,他先后6次拿下全国围棋大赛冠军,多次拿下“新体育杯”
、“国手战”,以及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头衔。在1986年开始的中日围
棋擂台赛中,他作为中方主帅神勇异常,曾创造了13连胜的记录,力克日方大竹英
雄、小林光一、武宫正树等超一流选手,最后为中方夺得前三届擂台赛的胜利。
  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取得的成绩,大大鼓舞了国人,其意义已经超出围
棋和体育比赛范畴。当时,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的共和国正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
变革,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成为时尚口
号,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如火如荼,扑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强国梦非
常自然地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找到某种对应关系: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
在黑白围棋世界一向比我们水平高,因此战胜对方显然有某种象征意义。于是,聂
卫平一下子成为人们心目中光环四射的“抗日英雄”,成为广大棋迷和无数热血青
年的崇拜偶像。
  作为一名棋手,面对这种特殊经历,与其说是他选择了命运,不如说历史选择
了他。从这一意义上,时势造就了英雄聂卫平。

--





酒剑仙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