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ppletree (菲菲), 信区: weiqi
标  题: 李昌镐的世界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Sep 10 19:06:22 1998), 转信


                李昌镐的世界 
 
  当你初次见到李昌镐时,脑海中难免会闪过一连串的大小问号, 
难道古今棋界罕见的奇才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大孩子”? 
  说实在,要把眼前这个木讷寡言的“大孩子”和誉满棋坛的李昌 
镐之间划上“等号”,是需要费些想象力的。他那张长着青春痘的脸 
普普通通,连表情都瞧不出来,再加些“印象分”也谈不上是“聪明 
面孔”。然而,或许古今棋手中还从未出现过像李昌镐这号人物—— 
他不像吴清源那样一如修炼多年清心寡欲的世外高僧,不像坂田荣男 
那样具有虎视鸾瞵般的逼人气势,不像聂卫平那样具有指挥若定的主 
帅风度,也不像武官正树那样豁达大度、爽朗蒲洒……但李昌镐就是 
李昌镐,他人平常、心平常、棋也显得平常。这里,请读者千万别小 
觑“平常”二字,试问古往今来,能以平常心下出“几无失误”平常 
棋的到底能有几人?于是,你会明白过来,李昌镐其人其艺也就绝对 
不平常了。 
  李昌镐今年才21岁,但他在棋界所取得的辉煌已足以和当代任何 
走红高手媲美。对于这样一位传奇式人物,各种美誉自然纷至沓来, 
有人赞他为“少年姜太公”,大概是指他尽管稚气未脱,但棋艺却已 
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般的境地;又有人赞他为“外星人”,大 
概指李昌镐其人其艺给人们带来种种不解之谜。不过,“姜太公”早 
已天上封神,“外星人”毕竟子虚乌有,唯有这位李昌镐,却在人世 
间实实在在地南来北往着。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位棋界明星的上升轨 
迹吧! 
 
                                 惊人的业绩 
 
  李昌镐出生于韩国全州一家钟表店主的家庭里。 
  据说,他的四周摆满着各式各样的钟表,他是在钟表的“嘀嘀嗒 
嗒”声中变过童年的。 李昌镐的围棋,是由他祖父启蒙的,后来, 
他又跟全州名手田永善学棋,待到九岁时,他在韩国全国儿童围棋比 
赛中折桂。田水善见他天赋过人,又将他推荐给曹薰铉当内弟子。 
  此时,曹薰铉棋艺如日中天,是韩国棋界无可争议的霸者。曹薰 
铉在他全盛时期将一个九岁的孩子收为弟子,固然出于他惠眼识才, 
还有更深一层寄希望于将来的用意。关于这对天才师徒的结缘,值得 
我们一提,至少也应该让人们了解曹收李为弟子时于公于私有什么打 
算。这里,我想引用曹薰铉自己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他在《我的梦. 
我的棋》一文中写道:“从接收李昌镐为内弟子的那一天起,我就感 
到新一代正在向我们发起冲击。他们将开拓围棋的新的未来,建立他 
们的王国。我把培养李昌镐看作是对培养我的导师们的报答。” 
  寥寥数语,可以看出曹薰铉的坦荡胸襟,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 
是这样去做的。今天,当我们为李昌镐——这样一株世界级“艺苑奇 
葩”喝彩时,请不要忘记,好苗苗是要好园丁去加以精心培育的。  
 在曹薰铉的悉心辅导下,李昌镐棋艺突飞猛进,他十岁入段,十二 
岁就在韩国重大比赛中开始问鼎。十三时,李昌镐代表韩国首次前往 
日本参加世界级的第二届“富士通杯”比赛。当时,日本高手都为韩 
国选派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孩子上阵暗暗称奇。不过,初出茅庐的他 
毕竟还嫌稚嫩,一上来就被中国台北的王铭琬淘汰出局,首次冲击无 
功而返。 
  1990年,这对李昌镐本人,甚至韩国棋界来说,都是值得回顾的 
一年。从2月直至8月,还仅有四段的李昌镐战绩令人瞠目结舌,他创 
下了在韩国各大棋战中连胜41局的空前纪录。为此,韩国棋院特地召 
集棋界行家举行“紧急座谈会”,集思广益地商讨怎样继续培育这个 
孩子。与会者分析李昌镐的技术情况后指出,如将李昌镐的棋与日本 
19世纪棋圣秀策同年龄时的棋拿来比较,李的技术似比秀策有过之 
而无不及,他的出现,说明韩国围棋不久必将赶上日本。这样,世界 
围棋格局肯定也要发生新的变化……此后,李昌镐的名字不仅在围棋 
盛行的韩国家喻户晓,就连中、日棋界圈内人士,也都知道有这样一 
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冉冉上升,同年,他在世界大赛“富士通杯”中又 
有突破,执白战胜了日本超级棋手武官正树。这盘棋使人们清晰地认 
识到:李昌镐成长为世界级的高手已是迟早的事。  如果说,15岁 
的李昌镐挫败武官正树还带有某种偶然性,那么,时至1991年,他的 
非凡实力又被再一次证实。这一年间,第三届“东洋证券杯”世界围 
棋赛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入选决赛的是李昌镐与超级棋手林海峰。当 
时,李昌镐的进步神速在围棋界已是有目共睹,但要他在“五番胜负 
”中与功力深厚又素有“二枚腰”之称的林海峰捉对厮杀,只怕还欠 
些火候。不料大赛开始,这场新老之争居然演成一来一往式的“拉锯 
战”,每局胜负几乎都在毫厘之间,人们对李昌镐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就连当时看好林海峰的港、台报刑,也禁不住用大号字连连刊出“ 
小子难缠!”、“林海峰遇到劲敌!”,此战前后持续四个月,从中 
国台北辗转直到韩国庆州,最后,李昌镐以3比2获胜。于是,有史以 
来最年轻的围棋世界冠军(16岁)诞生了,李昌镐不仅赢得了5000万 
韩币的赏金,而且还附加了一个“三枚腰”的雅号。 
  待到1993年,李昌镐在第四届东洋证券杯中再次闯入决赛, 
这次,他的竞争对手是韩国旅日棋士赵治勋,长期以来,赵冶勋一直 
是日本乃至世界棋坛数一数二的霸者,他回韩国参加与李昌镐的决赛 
,也可说是“衣锦还乡”,怎能输给一个出道不久的少年?赛前,赵 
治勋就以大先辈的口气发话:“我要教训教训这个小子!”然而,李 
昌镐的技艺今非昔比,他已完全具备与世界顶尖高手抗争的实力,结 
果开赛之后,风向竟然是一面倒,赵治励三战三北,输得比林海峰更 
惨。目睹此情此景,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十分逆耳但又并非杞忧的惊 
呼:“也许要不了多久,全世界的围棋大师都将对一名17岁的少年俯 
首称巨。”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90年代韩国围棋大赛头衔 
十之八九都成为李昌镐的囊中之物了,(当前他是韩国围棋的“十四 
冠王”。)虽然,李昌镐的头衔多数都是从他的老师曹薰铉手中夺过 
来的,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十分融洽的师徒之情。事实上,也 
只有李昌镐的出类拔萃。才足以证实曹薰铉不愧为有眼光有度量的一 
代名师。请读者试想一想:如果没有曹、李师徒硝烟滚滚你来我往地 
连续大战了七八年,韩国围棋哪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再说,如果 
韩国少了李昌镐这位奇才,韩国围棋又怎能在世界棋坛上与中、日两 
国鼎足而立?毫无疑问,他们这对师徒对韩国围棋作出的贡献,足以 
流芳弈史。 
 
                                 李昌镐的棋 
 
  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 
易遭到对手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 
成功。” 
  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融为一体,在他的棋中,表现 
出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般说,李昌镐棋风朴实无华,是一种本身 
不出错并耐心等待对方出错的“后发制人”的棋。他有极强的实力, 
但又从不轻易动武。他的思路,看来与古代军事家所提倡的“先为己 
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棋要下得“几无破绽”,难度极高。如果一名棋手没有极 
其扎实的基本功与长距离作战的耐力,就根本无法办到这一点,但对 
李昌镐来说,这一切他早已具备。 
  正因为如此,不少与李昌镐交锋过的棋手,都有这样的感想:“ 
碰到如此无隙可趁的对手,我们拿什么赢他?”曹薰铉对李昌镐的技 
术可说是了如指掌,就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李昌镐计算精确,战斗力 
卓越,进入中盘以后就越战越强。他说:“碰上李昌镐,有时我形势 
领先五六目,可就是赢不下来;一旦棋下得过分,又被他紧紧捏住不 
放。”生动地指出李昌镐棋艺的特点。 
  当今日本十段依田纪基对李昌镐的才能也极为赞赏,他认为,本 
世纪以来,前有吴清源,后有李昌镐,都是百年一遇的奇才。这样评 
价或许为时尚早,但也可看出李昌镐绝非“百里之才”。 
  还有来来往往的韩国棋友,当我们遇见他们时,难免寒暄几句, 
“韩国的棋很厉害呵!”“不,韩国的棋不厉害,厉害的只是李昌镐 
一个人。”这已是当前流行韩国棋界的“口头禅”。 
  李昌镐棋艺超群已有口皆碑,但天生万物,总难十全十美,五行 
会相克相,生,阴阳要相辅相成,所以李昌镐的棋,也多少有些弱点 
。当然,这种“弱点”是与同等级的世界高手相比较而言的。 
  从风格上看,李昌镐很少追求“华丽”、“新颖”的手法,但有 
时也会带来副作用。例如:他的布局就显得平淡无奇,所以,他在与 
以大局观见长的中国聂卫平较量时,往往在前半盘处于被动地位。 
  从性格上看,李昌镐老成、稳重、冷静、耐心,自制能力在棋界 
无出其右者,否则也怎能赢得“少年姜太公”的美名?但体现在棋上 
,就使他的棋本质上是“防御型”的,显得着法有时稍嫌“迟缓”, 
这一点曹薰铉也经常提醒他,真可谓知徒莫如师。 
  从技术上看,李昌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操纵局面移步换形 
的本领是天下一品,但也正因为基本功胜人一筹,所以他行棋极少冒 
进涉险,不打无把握的仗。按理说,这明明是他的一大优点,然而围 
棋此道堂堂正正怪怪奇奇,得失是非不可一概而论。在某些特定的情 
势下,“司马懿不敢踱人空城”,也会错失良机……  
  虽然,李昌镐的棋还存在如上所述的某些尚待充实的方方面面, 
但这种欠缺,正如“和氏壁”上的微瑕,要用“高倍放大镜”才能察 
觉。应说明的是,自古以来人无“完人”,棋无“完棋”,如果李昌 
镐的棋一点“微瑕”都没有,那么,他岂不成了求一败而不可得的“ 
独孤大侠”——只得袖手无为,静静等待真正的“外星人”来找他较 
量了。“ 
 
注:本文摘自《中国围棋年鉴》(1996版)

--

                                                   
         To meet,to know,to love,and then to part,  
         It's the sad tale of many a human heart.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