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ppletree (毕设是个挺麻烦的事儿), 信区: Go
标  题: 中日韩棋坛风云人物简介--吴清源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Mar 13 22:11:09 2000), 转信

发信人: Domini (土土·晚十点上网欢迎监督), 信区: GO 
  
  标  题: 中日韩棋坛风云人物简介--吴清源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r 10 15:35:52 2000) 
  
    
  
    
  
    令秀哉名人在"新布局"而前差点蒙羞的吴清源是一个迹一般的人物。金庸先生曾
说 
  
  他最佩服的两个人是:古人范彘,今人吴清源。这其中虽有金良酷爱围棋之故,但更
重 
  
  要的还是在于吴清源不世出的天才以及他将围棋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
到 
  
  了极高的人境界。 
  
    吴清源对围棋的颖悟与深情是与生俱来的"宿缘"。他从七岁接触棋子开始,就已
深 
  
  深沉醉于黑白方圆的奥妙世界之中,自此如饥如渴,寒暑无间地钻研古谱与日本新谱
, 
  
  三、四年后即在北京崭露头角,十二三岁时就步过百龄、黄龙土等前代大师之后,成
为 
  
  一时无二的国手,甚至连当时水平远超国人的日本高段职业棋士来华,也都堪与之相
敌 
  
  了。日本棋界惊呼"中国出现围棋神童了!" 14岁的吴清源抵日后棋力立刻被证实,从
而 
  
  破例获得三段资格。其后四五年间在前辈赖越宪作先生大力呵护下他生活愉快,精神
焕 
  
  发,比赛中斩将夺旗,所向披靡,甫及弱冠即脱颖而出。当时,木谷实与他既是劲敌
, 
  
  又是挚友,1933年两人结伴游地狱谷温泉为契机,共同创造"新布局",掀起一场"围棋
革 
  
  命"。其时以遵循定式先求坚实占据角地为主导思想的"秀策流"支配日本棋风已近百年
, 
  
  "新布局"反道其行,大胆提倡以快速和机动争取中央势力的各种新着法。这新颖开放
的 
  
  思想一俟问世即以燎原之势 缑移逄 ,其优点与实效亦迅速获得证实,由此成为二十
世 
  
  纪棋风的主流,并且为六十年代崛起的陈祖德的"中国流",今日盛行的武官正树"宇宙
流" 
  
  等着法开了先河。少年时的吴清源即以自由奔放的才思,在异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围
棋 
  
  时代。 
  
  时代。 
  
    围棋既是艺术,也是战争。棋手能创新固然可喜,但要立足棋坛,超迈侪辈,却
非 
  
  奋战克敌于纵横十九道之间不可。"擂争十番棋"是日本棋界用以判分棋力与决定名份
的 
  
  传统争棋制,对局者如连败四局即会遭致降低"棋份"的惩罚,仅对于"棋邓生命"的棋
士 
  
  而言不亞地以毕生名誉作弧注一掷,因而被誉为"悬崖国上的白刃各斗"。自1939年,
吴 
  
  清源先后与木谷买、雁金准一、桥本宇太郎、岩本薰、藤洋朋斋板田荣男、高川格进
行过 
  
  十次"十番棋"之争,除半途罢战的雁金准一以外,其他对手一概被吴清源降至"先相先

  
  (三局中两局执黑)乃至"足先"的地位,而且当时执黑是不用贴目的。这在围棋史上
空 
  
  前绝后的纪录造成了无可争辩的"吴清源时代",证明他不仅是天才横溢的围棋艺术大
家, 
  
  更是伟大的围棋战士,超凡绝伦的"围棋第一人"。 
  
    吴清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辉煌的战绩和崇高的称号并未给他带来稳定地位和
优 
  
  厚待遇。本因坊、我人、王座、十段等各大公开赛的冠军头衔竟全部与他无缘。1961
年8 
  
  月的一场车祸致使他骨折头伤,由于诊治草率,留下了时时复发的偏头痛和神经错乱
。 
  
  虽然他在久后进行的首期名人战中以9胜3负与藤泽秀行同分,但因他最后一局是和棋
胜 
  
  (黑贴5目)次于实胜,他才与名人擦肩而过。而自此后,他30多年叱咤风云的棋士生
涯 
  
  只得提早结束。 
  
    吴清源的天才、人格以及对棋  孜孜以求的精神多年来一直为棋界敬仰,"泰山北
 
  
  斗"非他莫属。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仍在潜心钻研"21世纪的围棋",其视野竟能越过时下
那 
  
  么多的棋界明星,其创新的心灵仍是那样的活泼与自由,实乃棋界一绝。武宫正树曾
言: 
  
  "我们今天下棋,有一半是托了吴先生的福。"也许以了二十一世纪,武宫之言依然成
立。 
  
  可见,吴清源不仅在棋上,而且在棋盘外,为棋界树起了一座怎样也难以逾越的丰碑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