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ree (anny), 信区: sports
标  题: 棒球记录调整(三) 不同年代间的记录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Nov 21 23:04:58 2000), 转信


发信站: 台大计中椰林风情站 (Sun Dec  5 23:10:20 1999)


  我们实务上常常会去做不同年代棒球记录的比较,譬如说『谁是史上某一个
  位置最伟大的球员』,『哪支球队是史上最伟大的球队』这一类的。而且最
  重要的,棒球记录做为一个历史传递的工具,我们也时常藉由阅读从前球员
  的记录,做为理解从前过往的一个基础的门槛。但是,大联盟棒球已经打了
  一百多年,虽然说记录的基本型式变异不大,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制度战
  术、不同的时代也让记录本身数字所代表的一个价值与意义随之上下更迭。
  在某个程度上棒球记录就像一种语言一样,是活动的,随时代改变定义的。
  我们要去透析一个历史棒球数字背後所代表的一个意义,不能仅由现代,这
  种90年代末期的态度来看待或理解,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站在当时的年代
  来看事情』。

  基本上年代的记录调整与联盟的记录调整概念上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因
  为不同年代的同一联盟可以被视为不同的两个联盟来看,譬如说1998的美国
  联盟与1999的美国联盟可以被看成不同的联盟。但是不同年代间的棒球记录
  调整比单纯譬如99年美联与国联间的记录调整,其中牵涉到更多的问题。下
  面做一些简单的讨论与解释:

  一、球员集合的不同与战术的不同

      做越久年代间的记录比较,譬如说只要五到十年以上,就会碰到一个问
      题。譬如我们说,自从94年以後棒球就走向一个投低打高的趋势,打者
      近年的记录都很惊人,投手整体的成绩都挺难看。但在60年代後期就是
      明显的投高打低。会造成这些数据变异的原因有哪些:譬如说,可能有
      的时代好打者多,有的时代是好投手多;或是这个时代流行完投,那个
      时代流行盗垒。也就是,每个年代记录的变动有受到两点的影响:球员
      的集合不一样,与当时流行的战术不一样。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
      不同的球员,会造成不同的战术。譬如说好投手多,可能就会造成触击
      与盗垒等等战术的流行。

      所以比较两个球员成绩时,如果不去看他们所在的年代,往往会得到很
      无聊的结论。举些例子:二三十年前,三十五支全垒打大概就有机会拿
      全垒打王,现在打三十五支全垒打算是新闻吗?现在一年能三十次以上
      盗垒就算挺多的,但七八零年代大概要五十次才算个快腿。Pedro
      Martinez今年防御率2.07,哇,看起来好强好厉害,但这个数字在1968
      年美羛看起来完全不怎麽样,因为当年投手防御率前五名没一个高过二
      的。上面的例子或许略有极端,但也很明显的表示出,如果没有把各个
      不同年代的成绩型态考虑进去,直接去比较两个世代的成绩是很可笑的。

      这也反映了一个很多棒球『专家』在使用记录上的一个谬误,就是老是
      想要概括的用一个单一的数字去划分『好』与『坏』。譬如说,防御率
      三以下的投手,就是好投手。全垒打二十支以上的打者,就是强打者。
      这种说法,当然不是一无可取,基本上如果是针对一个短期间的分析也
      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不同年代的棒球员所展现出来的
      成绩,震荡往往是很大的。二十支全垒打?光美联今年就有五十个球员
      超过这个标准,但1919年以前总共只有两个人打出过这个成绩。防御率
      三?抱歉,整个美联局数够的先发投手里也只有Pedro表现高於这个门槛,
      连低於防御率四的先发投手都只有七个。对90年代後期来说,防御率三
      的门槛也太高了吧!

      我想上面解释的是很简单的概念,大家一定马上能理解。不是说我们不
      应该去替各项记录列一个『标准』,而问题是这个列为标准的数字是变
      动而不是死的。我们看一个球员的成绩时,应该要用一个球员当时所处
      年代的成绩来做一个参考的标准,而不是试图去采用一个年年通用的标
      准。

  二、制度与赛程的不同

      制度的一个问题就像是我们在联盟记录调整时有提到的指定打击制度。
      美联从1973年以後采用指定打击制度,所以73年以後美联的投手都日子
      过的比较苦一点...

      另外譬如说在二次大战与韩战的时候大联盟球员有一票被徵召去作战,
      但比赛要继续打呀,这些留下来的空缺就由小联盟的替补球员来代替。
      因此在战争的年代,基本上大联盟球员的整体球员素质是比较差的...
      这或许也应该算是『球员集合不同』里面的一个问题吧。

      赛程的不同大致上就是比赛场次的不同。首先是整体的场次,美联在
      1961年开始由原本的154场比赛转为162场比赛,国联也在1962年跟进。
      另外是因为罢工等等所引起的场次缩短,譬如1994年的大罢工让94年
      只打了112场,95年144场,1981年的罢工各队只打了105场上下。赛制
      的缩短让各种数量型的记录都随之缩减,而比例型的记录虽然似乎不
      受到影响,但比赛变少的结果也就是这些比率可以受到的信赖会比较
      低一些。

  因此,通常实务面上棒球记录专家如何去对不同年代的球员做比较呢?通
  常有两个简易的方法:列排名,或是列相对成绩。列排名的意思就是说,
  我们不看这个数字的大小,而去看这个数字在那个年代的排名。Mike Piazza
  今年击出40支全垒打,排名国联第七;Johnny Bench在1972年也打出40支
  全垒打,却是当年的全垒打王。这就分出了这"40"支全垒打的不同价值
  了。

  列相对成绩则是将这个成绩与当年的联盟平均作比较。这个方法通常适用
  於比率型的记录。譬如说,今年Pedro防御率2.07,美联的防御率是4.85,
  Pedro的成绩比联盟平均好57%。Luis Tiant 68年的防御率1.60,美联当年
  的防御率2.98,Tiant的成绩比联盟平均好46%。所以Pedro今年的防御率表
  现应该是比Tiant 68年的表现更为抢眼。

  另外,如果场次不一样,通常的作法就是把各项数字逆算到一个同样的场
  次去。譬如说我们有的时候看到专家讨论一名球员近年的表现时,会把他
  94, 95年的成绩由112, 144场转换成162场的型式(数量型记录改变,比率
  型不变)。Roger Maris当年的61支全垒打记录被一些球评与球迷攻击就是
  因为这样:他的61支全垒打是在162场内打的,Ruth的60支全垒打是在154
  场内打的,所以场次一转换,Ruth看起来打的应该还是比较多。

  本来应该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最後还是再讨论一个问题。

  前面用排名,用相对成绩,都是基於一个假设之下的讨论:每个年代的棒球
  员都是一样强的。但是这个假设对吗?

  很多人有研究,但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在这里我们不长篇大论的讨论这
  个问题,但大部份的讨论都认为,基本上,年代越後面的棒球员应该越厉害。
  有些棒球专家写得很夸张,『要是现代的棒球员回去与20, 30年代的棒球英
  雄比赛,那些古早的棒球英雄会看起来像是少棒球员一样』。

  或许不这麽严重,但直觉上我也相信这个假设。想想看,现代的球员营养比
  较好,受到的训练比较专业,各项的周边与练习设备比较良好也科学化,打
  的投的比较好,好像也是应该的。有些专家做过统计,现在的球员与从前的
  球员相比,身高变高了,全垒打平均距离变远了,球速变快了。这样的话,
  似乎现代的好球员,真的应该是比以前的好球员还强才对。

  那这样的话,我们用上面的方法是不是有点好像不对头?McGwire是今年的
  全垒打王,Fred McGriff是92年的全垒打王,难道每一年的全垒打王都是一
  样的评价吗?用排名或是相对成绩,或是用奖项等等这类方法,就能分出各
  年代的球员或球队的高下吗?

  基本上,排名、相对成绩这些的,是最基本的调整方式,主要是适用在给各
  年代球员他们个别年代的成绩参考点。那针对不同年代球员间的比较,是不
  是有更高级的检验方式呢?...这回到问题的根源了。大家认为争辩不同年
  代的球员好坏有意义吗?我们能做出一套绝对标准来吗?『好坏』应该是有
  一个绝对的、越过时间的标准,还是仅相对於当时的标准来定义呢?

  老实说,若要有绝对标准,只有让不同年代的球员越过时光隧道,打几场才
  知道。问题既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无怪乎『谁谁谁是史上最强的什麽什麽手』
  是棒球迷间最热闹最争论不休的话题了。

  在下次要谈的是不同位置球员的记录调整,也就是所谓replacement level
  的概念。

--
  一路上有你
            不灌水也可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0毫秒